25岁成都女子自缢事件:当生命陷入深渊,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?

2025-09-17 23:21 聆禾心理

图片


2025年9月8日晚,25岁的黄某独自骑行共享单车,从成都地铁站出发,最终在玉石公园内自缢身亡。她的遗书中写道:“别害怕,我是自杀。我真骑不动了,本来想找人少、树不错、风景又好的地方,真走不动了。”这段话让无数网友泪目——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仍试图用善意减少他人的恐惧,却无法拯救自己。

图片


警方通报显示,黄某生前为自由职业者,未从事外卖行业,排除刑事案件。然而,她的离世引发了社会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深刻反思:是什么样的压力,让一个25岁的生命选择放弃?我们又该如何守护身边人的心理防线?

心理学视角:自杀背后的心理机制

1. 什么是“存在性绝望”?

黄某的遗书透露出一种典型的“存在性绝望”——对生活意义的彻底否定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中指出,当一个人感到“生活毫无意义”“未来没有希望”时,自杀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黄某的“骑不动了”不仅是体力的疲惫,更是精神的崩溃。

2. 自由职业者的心理困境

自由职业者常面临三大压力源:

  • 经济不确定性

    收入不稳定导致的安全感缺失;


  • 社会认同危机

    缺乏组织归属感,易陷入“被忽视”的孤独;


  • 自我价值焦虑

    长期处于“没有工作=没有价值”的思维陷阱中。


这些压力若长期得不到释放,可能演变为慢性抑郁,甚至触发自杀念头。

3. 遗书中的“善意”信号

黄某在遗书中特意写下“别害怕”,这是心理学中常见的“间接求救信号”。许多自杀者并非完全想死,而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,但因羞耻感或无助感而选择极端方式。这种信号提醒我们:当一个人表现出“对他人过度关心”的反常行为时,可能是心理危机的预警。

如何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

1. 识别高风险信号

  • 语言信号

    谈论死亡、无价值感(如“活着没意思”);


  • 行为信号

    突然赠送物品、告别亲友、自我伤害;


  • 情绪信号

    持续的情绪低落、失眠、食欲骤变。


2. 有效干预的三个步骤

  • 倾听而非评判

    避免说“别想太多”“振作起来”,而是用共情回应:“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痛苦。”


  • 建立联结感

    帮助对方看到“你不是一个人”,例如:“我们可以一起找专业人士聊聊,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。”


  • 提供专业支持

    及时联系心理医生、拨打心理援助热线(如聆禾心理24小时专线:15701310368,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:12356)。


3. 自救指南:当情绪陷入低谷

  • 接纳情绪

    允许自己感到痛苦,不要强迫“必须快乐”;


  • 拆解压力源

    将大问题分解为小目标(如“今天只做一件事”);


  • 重建生活节奏

    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(如每天快走10分钟),能显著改善抑郁情绪;


  • 寻求帮助

    心理咨询不是“有病才去”,而是像“心理体检”一样必要。


聆禾心理:为生命点亮一盏灯

我们痛心于年轻生命的逝去,也更意识到: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。北京聆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提供以下服务:

1. 危机干预专项服务

  • 自杀风险评估

    通过专业量表快速判断风险等级;


  • 即时心理支持

    资深咨询师24小时在线,提供紧急情绪疏导;


  • 家庭干预指导

    帮助家属理解危机背后的深层需求。


2. 青年心理健康课程

针对职场新人、自由职业者等群体,推出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或活动:

  • 《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》

    学习CBT(认知行为疗法)技术,重塑思维模式;


  • 《寻找生命的意义》

    通过存在主义心理学工具,帮助个体重建生活目标;


  • 《孤独感的破局之道》

    建立健康的人际边界,缓解社交焦虑。


3. 企业EAP服务

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心理健康解决方案,包括:

  • 员工心理筛查

    定期评估心理健康风险;


  • 压力管理工作坊

    提升团队抗压能力;


  • 匿名咨询通道

    保护隐私的同时提供专业支持。


写在最后:生命值得被温柔以待

黄某的离世是一记警钟。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拯救她,但可以从此刻开始,为身边人多一份关注,为自己多一份觉察。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:“人类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,只是需要被看见、被接纳。”

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经历心理困扰,请记住:

  • 你并不孤单,黑暗中总有愿意拉你一把的手;

  • 求助不是软弱,而是对生命的尊重;

  • 聆禾心理始终在这里,为每一个渴望活下去的灵魂提供支持。

立即行动:

  • 拨打心理援助热线

    15701310368(24小时);


  • 预约心理咨询

   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“咨询”获取入口;


  • 转发这条信息

    让更多人知道“心理危机是可以被预防的”。


愿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,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