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走出失眠困境

2025-09-11 12:48 聆禾心理

图片

当失眠成为当代人的集体困境

清晨六点,闹钟响起,你却依然疲惫不堪;下午三点,困意如潮水般涌来,工作效率骤降;深夜两点,辗转反侧,大脑却异常清醒……这不是特例,而是当代都市人的普遍困境。据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约10%的人群符合失眠障碍诊断,某些研究报告则称相关失眠症状发生率高达29.2%。失眠不仅表现为入睡困难、睡眠维持障碍和早醒,还可引起日间疲劳、嗜睡、情绪认知功能下降,甚至增加缺勤和交通事故风险。

最近,我国抗失眠新药达利雷生正式获批,成为全国首批开出处方的新型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(DORA)类药物,标志着失眠治疗从"广泛镇静"迈向"精准调控"的新阶段。然而,药物只是失眠治疗的一部分,真正的关键在于理解失眠与心理的深层关系。

失眠症的临床评估及诊断鉴别流程图

失眠不只是"睡不着",更是"心不宁"

失眠,中医称之为"不寐"、"不得眠"、"不得卧"、"目不瞑",是"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,导致睡眠不足"的病证。然而,失眠远不止是生理现象,它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。

《素问·病能》中记载:"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,何也?……脏有所伤及,精有所之寄,则安。故人不能悬具病也。"古人早已认识到,失眠是"营卫之气顺应自然界昼夜变化"的结果,当这种规律被破坏,就会导致"不寐"。

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·卷十八·不寐》中说:"盖寐本乎阴,神安则寐,神不安则不寐。"这里的"神"指心神,即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。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,心主神志,肝主情志,脾志为思。若情志不舒,思虑过度,不仅影响肝之疏泄,出现肝郁气滞,化火扰神,而且进一步耗伤心血,损伤脾运,最终导致心肾失交、神志不宁。

失眠与心理的恶性循环:

从"失眠焦虑"到"睡眠恐惧"

失眠与心理的关系,形成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:失眠→焦虑→更难入睡→更焦虑→更难入睡……

这种"失眠焦虑"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"睡眠恐惧症"。当一个人开始担心自己睡不着,这种担心本身就会导致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,反而更加难以入睡。越担心失眠,越容易失眠;越失眠,越担心失眠,形成"失眠焦虑"的恶性循环。

在临床实践中,我们发现,约70%的失眠患者存在焦虑情绪,约60%的失眠患者伴有抑郁症状。这种情绪问题不仅加重失眠,也使失眠更难治愈。

现代心理学解读:大脑的"过度觉醒"

现代神经科学揭示,失眠患者大脑处于"过度觉醒"状态。大脑的觉醒系统过度活跃,使得睡眠启动困难。这种过度觉醒与心理压力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。

达利雷生作为一种新型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(DORA)类药物,其精准靶向失眠患者过度觉醒的关键通路——"食欲素及其受体",更为科学地诱导生理性睡眠,而不引发全脑镇静。药代动力学显示,达利雷生药物达峰时间(Tmax)1~2小时,利于入睡时段发挥,半衰期(t1/2)约8小时,符合人体生理睡眠周期。

这表明,失眠不仅仅是"睡不着",而是大脑觉醒系统失调的生理表现,需要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进行干预。

失眠的综合治疗:从药物到心理的全面干预

《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(2025版)》明确指出,失眠症的治疗应采用综合策略,包括病因治疗、失眠认知行为疗法(CBT-I)和睡眠健康教育。指南强调,CBT-I应作为一线治疗,药物治疗应在CBT-I基础上酌情使用

失眠症的诊断流程图

1. 认知行为疗法:打破失眠恶性循环

失眠认知行为疗法(CBT-I)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失眠一线治疗方法,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,打破"失眠焦虑"的恶性循环。

CBT-I的核心包括:

  • 睡眠限制疗法

    通过限制卧床时间,提高睡眠效率

  • 刺激控制疗法

    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

  • 认知重构

    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

  • 睡眠卫生教育

    改善睡眠环境和生活习惯


研究表明,CBT-I对失眠的改善效果与药物相当,但效果更持久,且无药物副作用。

失眠症的治疗流程图

注:CBT-I为失眠认知行为治疗;BZRA为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;DORA为食欲素双受体拮抗剂;MRA为褪黑素受体激动剂;虚线箭头表示单独治疗无效时,可以评估后考虑直接进入综合治疗阶段; a综合治疗有效时进行随访和定期评估治疗效果;综合治疗无效时,再次评估失眠和(或)共病障碍的诊断

2. 心理治疗:从根源上解决失眠问题

除了CBT-I,我们还提供多种心理治疗方法,帮助患者从根源上解决失眠问题:

  • 正念疗法

    通过正念冥想,帮助患者放下对睡眠的焦虑,达到内心平静

  • 音乐疗法

    利用舒缓的音乐,降低大脑的觉醒水平,促进放松

  • 催眠疗法

    通过专业催眠技术,帮助患者进入深度放松状态,消除失眠焦虑

  • 矛盾意向疗法

    通过引导患者"故意不睡",打破"越想睡越睡不着"的思维模式

3. 中医与心理的融合:整体调理,标本兼治

中医将失眠归为"不寐"范畴,按肝阳炽盛、气血亏虚等证型分治。我们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,提供个性化的整体调理方案:

  • 肝阳上亢型

    疏肝解郁,清热安神,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

  • 心脾两虚型

    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,常用归脾汤加减

  • 心肾不交型

    滋阴降火,交通心肾,常用黄连阿胶汤加减


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,既解决失眠的表面症状,又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,实现标本兼治。

失眠与心理:从认知到行动

失眠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,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改善的常见问题。关键在于打破"失眠焦虑"的恶性循环,建立健康的睡眠认知和行为模式。

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睡眠改善建议:

  1.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

   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,包括周末

  2.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

    保持卧室安静、黑暗、凉爽,使用舒适的床品

  3. 睡前放松活动

    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,可以阅读、听舒缓音乐或进行冥想

  4. 管理白天活动

    白天适度运动,避免下午晚些时候摄入咖啡因和酒精

  5. 认知重构

    改变"我必须睡8小时"的思维,接受"睡眠质量"比"睡眠时间"更重要

让每个夜晚都安然入眠

失眠不是"睡不着"的简单问题,而是"心不宁"的复杂表现。它与我们的心理状态、生活压力、思维方式密切相关。理解失眠与心理的深层关系,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。

北京聆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致力于帮助每一位失眠患者打破"失眠焦虑"的恶性循环,重获安宁睡眠。我们相信,当心灵平静,睡眠自然会回归。

失眠不是你的错,而是你内心需要被倾听的信号。

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受失眠困扰,欢迎拨打咨询热线15701310368,获取专业的失眠心理评估和治疗服务。

让每个夜晚都安然入眠,让每个清晨都充满活力。